語音播報
冰川是“大自然的博物館”,也被稱為“無字天書”。近日,新華社記者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冰川與環(huán)境變化考察隊,前往唐古拉山龍匣宰隴巴冰川,直擊他們冰芯鉆取的艱辛過程,看冰川專家如何探尋“無字天書”的奧秘。
冰川是地球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猶如藍色星球上的冰雪寶藏。而冰芯,則是科學家們在冰川中自上而下鉆取的圓柱狀冰樣,其中冰封了地球環(huán)境的演化歷史,是冰川學領域的關鍵研究素材。
“冰川是‘大自然的博物館’,甚至可被稱為‘無字天書’?!敝袊茖W院研究員徐柏青說。徐柏青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江湖源科考協(xié)調(diào)組組長,也是此次冰川與環(huán)境變化考察隊隊長。
他告訴記者,在冰川中越往下,冰層形成年代越久遠。反之,越靠近表層,冰層形成的年代越近。冰川按此規(guī)律積累,年復一年從不間斷,并且在積累過程中不斷將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信息冰封于內(nèi)。因此,在冰川中豎直鉆取一根冰芯,便如同獲得了一部自然“編年史”。
上世紀五十年代,冰芯鉆取和研究在全球取得突破。1987年,我國在敦德冰帽成功鉆取第一根冰芯。目前,人類通過冰芯,可以追溯距今80萬年的自然環(huán)境變遷史。
冰芯中包含了三種可作為“史料”的物質(zhì)信息——冰本身、外來物質(zhì)以及氣泡中包裹的氣體。其中,冰芯穩(wěn)定同位素可記錄溫度變化,而積累量則能恢復降水變化。
正因如此,在氣候變化如此牽動人們神經(jīng)的今天,冰芯研究也愈發(fā)受到全球范圍的關注。
此外,冰芯中還包含塵埃、微生物等外來物質(zhì)。徐柏青說,包括超新星爆發(fā)等天文事件,都可以在冰芯內(nèi)的物質(zhì)中找到根據(jù)。冰芯氣泡封存了古大氣,對其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大氣成分的演化歷史。
冰芯要到何處尋?考察隊成員,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后朱美林說:“一般而言,鉆取冰芯的位置越高、越平越好,冰層要越厚越好?!?/p>
“地勢越平、越高,冰雪融化得越慢,且其他地方吹來的雪不會在此堆積,不會影響冰川物質(zhì)積累的穩(wěn)定性?!敝烀懒终f。
冰層越厚,則證明冰川積累時間越久,科研人員可以獲得的環(huán)境信息越豐富。
考察隊這次原計劃在龍匣宰隴巴冰川海拔5650米處鉆取淺冰芯,以恢復過去100年,特別是近50年來,江湖源區(qū)氣候變化及對冰川、湖泊變化的影響。但入夏以來,唐古拉冰川表層積雪消融較快,雪面下隱藏的冰裂隙、冰湖、冰河,給科考隊員帶來很大危險。最后,考察隊不得不改為在5250米的冰川末端鉆取古老冰芯。
徐柏青說,如果說鉆取頂部冰芯,是為了從今天回頭看,那么在冰川末端打鉆,則是直接找冰川最“年長”的部分進行研究。
“在末端作業(yè),關鍵在于一定要打到冰川的最底部。通過原子阱等技術對這部分冰芯進行檢測,可以測定冰川的年齡?!毙彀厍嗾f,冰川最先消融的是末端最古老的部分,因此隨著冰川的持續(xù)退縮,冰川會越來越“年輕”。通過逐年觀測冰川的年齡變化,可以判斷冰川消融速度,預測它未來的命運。
低溫是鉆探的理想環(huán)境,午夜、凌晨時分便成了鉆取冰芯的最佳工作時間。徐柏青介紹,此次鉆探的作業(yè)溫度,至少要在零下5攝氏度以下。而在冰芯鉆取的最佳月份,即四、五、十和十一月,科考隊員們經(jīng)常要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于傍晚向山中進發(fā),頂風冒雪、越嶺蹚河,徒步數(shù)小時到達鉆取點。而由于冰川上和周圍區(qū)域常常車馬難行,科考隊員在野外便需變?yōu)榈巧疥爢T,必須具備良好的戶外生存技能。
在本次鉆取末端冰芯近3小時的路途中,隊員們先后渡過了五六條冰河。在抵達冰川前,一條較深的冰河擋住去路。有人下腳不慎,水淹到了膝蓋以上。幾位只穿了徒步鞋的隊員,最后被隊友背過了河。
而在幾天前向冰川頂端進發(fā)的過程中,一名科考隊員甚至不慎落入了積雪下的冰湖。幸虧這名隊員戶外經(jīng)驗豐富,借助背包浮力接近湖邊,并用冰鎬砸向冰面,才最終成功脫險。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email protected]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email protected]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