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文化副刊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日前預測,今年9月北極海冰最小覆蓋范圍約為410萬平方公里,與1979年有衛(wèi)星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低值(2016年)相當,位于俄羅斯西伯利亞外的北極東北航道可以通航。
大氣所研究員劉驥平帶領的海冰研究團隊建立了北極海冰數值預測系統(tǒng),這是一種包括大氣—海冰—海洋的全耦合的北極區(qū)域數值預報模式。利用該系統(tǒng),劉驥平研究團隊對今年北極海冰最小覆蓋范圍進行了上述預測。
據了解,從1979年至今,北極海冰覆蓋范圍逐年減少,每年9月的海冰覆蓋范圍為全年最小,過去幾十年減少了近50%。
北極海冰的快速減少引起了國際廣泛關注,也對我國開拓北極航道意義重大。統(tǒng)計顯示,海運承擔了我國90%以上的外貿貨物運輸量。北極航道使我國在現有東、西向兩條傳統(tǒng)主干遠洋航線外,增加更為便捷的歐洲航線,最大可以節(jié)省近1/3的航程。
劉驥平說,準確的北極海冰跨季度季節(jié)預測,將為開發(fā)和利用北極航道以及即將開始的我國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提供科學參考。同時,還將幫助人們了解北極海冰變化對我國冬季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大氣擴散條件的影響。
大氣所近期研究表明,秋冬季北極海冰的異常減少將減弱中高緯的西風急流,使得冷空氣從北極向部分中高緯地區(qū)入侵的頻率增加,同時,北極地區(qū)更多局地水汽從海洋向大氣傳輸,導致近年來東亞、歐洲和北美部分地區(qū)冬季的低溫天氣和異常降雪。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email protected]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email protected]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email protected]